当前路径: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国农发集团渔业板块科研现状及发展之舟渔篇(一)
2018-07-20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12日在山东考察时提到:“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21世纪是属于海洋的世纪。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和责任越来越重。远洋渔业是国家海洋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远洋渔业关系到我国对海洋资源的话语权,是我国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远洋渔业正处于从持续较快发展向规范有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十三五”是我国从远洋渔业大国迈向远洋渔业强国的重要阶段。

集团“十三五”规划将发展海洋经济,加快远洋渔业建设提升到非常重要的战略高度,成为集团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多年来,集团倾心打造集远洋捕捞、服务、加工、贸易、冷链物流、终端销售、水产养殖及加工等一体化的现代渔业产业链,逐步发展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和竞争力、国内一流的高品质远洋渔业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这些得益于集团多年来对海洋渔业基础产业战略的高瞻远瞩,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开发与推进,引领和加快了国内远洋渔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舟渔远洋渔业行业发展及科技现状

“十三五”以来,我国远洋渔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国家远洋渔业作业海域已扩展到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属经济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和南极海域。作为我国最早“走出去”发展远洋渔业的企业,舟渔经过30年不懈努力,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龙头”企业,截止目前,公司拥有远洋捕捞渔船43艘,从业人员1000余人,年捕捞鱼货近3万吨,作业区域遍及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东南太平洋及智利、秘鲁区域;鱿鱼钓是舟渔的主要鱼货品种。多年来,公司共投入资金22000多万元,更新改造10艘老旧鱿鱼钓船,并对33艘渔船进行了节能改进,同时新建了4艘大型专业鱿鱼钓船,确保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20176月,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产业联盟宣告成立,聚集包括舟渔公司、中水股份公司等43家远洋渔业相关行业的龙头和优势企业,抱团谋发展,通过加强信息交流服务、科技研发服务以及综合服务,形成产业链完整、产业搭配合理、产业价值充分实现的国家级产业大平台。远洋渔业生产行业的聚集趋势和带头作用,影响并推动了水产业的发展,促进并带动了船舶改造、加工、冷藏、运输、集散等相关产业的良好发展。

从远洋渔业行业整体来看,资金不足、自身基础薄弱和远洋渔业设施装备水平提升不足是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同时,远洋鱿钓渔场捕捞强度过大与资源、市场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加剧,规模扩张风险持续加大;渔业船员难求的问题已经凸显,尤其是职务船员面临严重的断层现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较少使用等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远洋渔业的良性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面临更新改造,渔船船队规模逐年缩小,规模优势在逐步减弱;二是渔船老龄化加剧,安全隐患显存。公司老旧渔船数量较多,现有的渔船多为上世纪90年代建造和引进,船龄在25年以上基本已到报废年限的船只占一定比例;三是渔船现代化进程缓慢,配套装备落后。因资金缺乏,为维持现有的船队规模和安全生产,大部分资金都用在老旧渔船的维修维护上。由于既有渔船船型的原因,先进的甲板机械、起网机械、冷冻加工机械等专业设施设备无法更换,导致渔船的现代化进程缓慢。四是远洋渔业基地不配套,影响后勤保障和供给。没有自己的专用码头及修船等服务设施,补给、卸货、修船等都受到限制和影响,同时也大幅度增加了经营成本;五是渔船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少。渔船配套设备及节能环保先进技术的研究应用滞后:大量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很难在渔船上得到应用,阻碍了渔船的升级换代。

 

远洋捕捞产业发展方向

鉴于公司远洋渔业产业当前面临的诸多难题,作为国内远洋捕捞行业领军企业,公司上下苦苦思索对策,寻找解决远洋捕捞现状的良方,如何带领传统捕捞行业走出困境,重现昔日舟渔水军辉煌,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事关企业生死存亡大计,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唯有改革为先,敢破敢立,开创新思路、新模式,才是实现涅槃重生的关键所在。未来,公司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渔场探捕,着力寻求新的增长点。公司积极调整,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和作业结构,联合国内院校专家对大西洋头足类资源和渔场进行探测,研究主捕品种中心渔场形成机制;扩大国际渔业合作区域,寻找合适的后备渔场。同时,通过实现捕捞生产商业化运化模式,成为远洋鱿钓渔业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确保远洋鱿钓渔业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改造升级,提供持续发展新动力。合作研发和自主创新并擎,按照“安全、节能、适居、高效”,研制一批技术领先、自动化、专业化程度高、节能环保的现代化远洋渔船。一是更新改造老旧渔船。以提高远洋船队生产力为目标,积极推动现代远洋渔业船队建设,逐步更新改造20年以上船龄的老旧渔船。积极发展与远洋捕捞能力相匹配的专业化及自动化船端加工流水线船;二是完善现有船型。对已有的鱿钓船开展高技术新船型的研发设计和技术引进,填补中国远洋渔船装备的空白;三是借鉴先进经验。积极引进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等先进的渔船设计建造经验,研究柴电混动系统、电力推进系统,研发建造智能化新型大型鱿钓船。

——集团远洋渔业企业整合生产船队组建鱿鱼钓船公司,通过整合资源,以集团化规模经营掌控市场。就是落实国资委、监事会要求和集团发展战略,整合远洋渔业板块资源的需要,也是公司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业务运行效率,提升行业话语权,减少企业运营成本。

——产学研一体,科技推进转型升级。聘请本行业、相关行业、未来相关产业内的知名高级技术专家、著名院校老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团队,为远洋渔业的科技发展提建议、指方向、搭桥梁。依托各大专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进先进远洋渔船、船用设备、新型渔机渔具及捕捞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研究。一是加快捕捞装备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进程,以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集成为重点突破方向,提高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导设备等配套设备的标准化和通用性,实现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和维护、自动化操作等;二是试验与研究灯光强度、色泽及柔鱼对光的行动特性适合光强,光在水中的照射特性以及集鱼灯位置、声诱捕捞等技术,以提高诱集效果;三是引进和应用涉及高强网、线、绳和钢索、网板和属具、升力帆等新材料及新渔具,及包括水听器、多功能传感器、中央处理系统、多设备数据集成处理单元的网位仪和专业化渔探仪等技术和设备;四是安装和推广电子海图、温盐深仪、船陆通讯网络、电子渔捞日志软件等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项目。

——优化配套服务,完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远洋渔业是一个产业配套要求较高的行业,客观要求形成上下游产业相衔接的产业链。一是加强对远洋水产品综合利用的研究,着力提升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提高远洋水产品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二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国内市场培育和开拓力度,创新交易方式,扩大和提升远洋渔业服务水平;三是提升远洋渔船修造能力。统筹规划,引进远洋渔船造船新工艺、新技术,抢先进入高端远洋渔船制造领域。

——共享信息平台,科技提供有力保障。结合国内已有的分析预报系统或平台,如在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建立的渔情分析及海洋遥感系统等,与企业提供的标准化的生产数据相结合,实现渔情分析预报。

——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自主开发能力。建立远洋渔业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形成对远洋渔业经营管理团队,船长和远洋捕捞加工及贸易专业人才的全方位培训,着重提高船员素质。通过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选派高校师生到远洋企业学习和调研,吸引高精尖技术人才,组建专业科研队伍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