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安全生产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讲,是指为了使生产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清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安全生产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保护劳动者和发展生产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证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经济效益提高了,经济发展了才能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基本实现现代化。提高经济效益、发达经济是解决问题的基础。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它;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离不开它;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它;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的局面,离不开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它;坚持“一国两制”,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离不开它。
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安全生产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国家、企业的财产,保障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存权利和劳动权利,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的提高。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劳动权是获得生存权的必要条件,只有享有劳动权,生存权才可以得到保障。事故和职业病造成的劳动能力丧失,剥夺了劳动权或对劳动权造成严重的损害。事故和职业病造成的死亡,则直接剥夺了人的生存权。如果劳动者在生命健康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劳动和工作,那么劳动权对劳动者来说毫无意义。例如:
事故,不仅造成各种损失,还将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据有关方面统计,世界各国平均每年的事故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如按此推算,我国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约33.5万亿元,则由各种事故造成的损失超过8300亿元。8300亿元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舟山是个海岛城市,
采取各种措施,防范事故很重要。出了事故,能迅速有效地正确处理事故,尤为重要。笔者作为基层的安全员,参与处理过舟渔公司冷冻厂氨机车间冻结间的氨气泄漏事故。大家知道,氨气有毒,能致人窒息,在空气中氨的浓度达到13—27%时遇明火会爆炸。2003年8月7日10时左右,该厂氨机车间在对冻结间进行热氨融霜时听见“砰”一声响,氨压力下降,冻结间发生氨气泄漏。有关人员迅速到现场并立即组织维修人员穿戴全身防毒衣、防毒面具及橡皮手套进冻结间查找泄漏点。这时现场氨气弥漫,维修人员几次进入查找,终于发现φ133mm回汽管90度弯头焊缝破裂。
当时,刚好是青占鱼生产的旺季。冻结间处于满负荷运转,码头上还有辽渔公司的一艘水冷船等待卸货(青占鱼)。如不及时修复,将严重影响在冻和压港的鱼货的质量,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尽快修复泄漏点,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首先,关闭冻结间有关的进液阀、回气阀对事故段的管路进行单独拉空。其次,将该事故段的放油管与大气架通,加快管内氨液蒸发。再次,在冻结间门口调来3台排风机强制通风,进行空气置换。到20时30分左右,事故段的氨液基本拉空。根据这一情况,召开现场会议,分析并决定修复方案。特别强调要注意防爆防中毒。要求:1、管道焊缝补焊时将管内压力控制在0kgf-0.5kgf/cm2防止空气拉入,尽量控制管内氨气体的浓度在爆炸浓度范围之外。2、对爆管现场进行人工喷洒水雾三次,用水冲洗地面,降低补焊点的氨气浓度。3、安全员及氨机车间主任到动火地点现场监护。所有准备工作到位,修理工作紧张地进行。23时30分,补焊工作结束,经检测,未发现泄漏。冻结间恢复正常运转。由于该事故得到迅速、有效的处理,使企业的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减少至最低。
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相对统一的整体。安全生产是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证,经济效益是安全生产的必然结果。只有搞好安全工作,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有了经济效益,安全防范设施才能有条件得以保障和改善。两者不可偏废,但安全是重中之重和基础之基础。
为了保证我国的社会稳定,生产建设和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在制订安全生产的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提出了安全生产发展战略,即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我们要依靠政策引导,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使安全生产工作重点转移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主的轨道上来,实现安全法规标准化,系统化,安全管理科学化,教育培训正规化,生产设备安全化。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做好工作,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人心,使安全生产、经济效益更上一个台阶。
上一篇 | 摄影——《归家渔夫》
下一篇 | 摄影——夕阳如画